探秘平和白芽奇兰:一盏兰香清韵的乌龙茶珍品

探秘平和白芽奇兰:一盏兰香清韵的乌龙茶珍品 第1张

在福建平和县云雾缭绕的大芹山麓,一株株孕育着白绿色芽梢的茶树,正静静散发着独特的兰花香气,这就是中国珍稀乌龙茶良种——白芽奇兰。

在福建漳州平和县的大芹山麓,一片片茶园随山势起伏,云雾缭绕,溪流潺潺。这里孕育着中国珍稀的乌龙茶良种——白芽奇兰。

这种茶如其名,芽梢呈白绿色,带有奇特的兰花香气。它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传说,也承载着当代平和县茶产业的发展与希望。

01 历史渊源

关于白芽奇兰的起源,历史上有不同说法。一种传说追溯到明成化年间,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廿八代嫡孙陈元和游居平和县崎岭乡彭溪水井边时,发现一株茶树。

其枝稠叶茂,芽梢呈白绿色,叶片青翠欲滴,茶叶发出自然茶香,气味似兰,清沁心脾。

陈元和遂采其芯叶精心炒焙,制出的茶叶清香浓郁,冲泡后香气徐发,飘散出兰花的芬芳。

另一种说法则指向清乾隆年间(公元17351795年),在平和县大芹山下的崎岭乡彭溪“水井”边长出一株奇特的茶树,新萌发出的芽叶呈白绿色。

于是茶农采摘其鲜叶制成乌龙茶,结果发现该茶具有奇特的兰花香味,因此将这株茶树取名为“白芽奇兰”。

02 现代发现与推广

当代白芽奇兰的推广始于1981年。当时,平和阳山茶厂厂长何锦能在其祖地彭溪坑岸边的十三株有性群体的茶枞中,发现有一株老树显得特别强健。

“当时树高近2米,树冠约3米,且其春梢长得特别茂盛,新梢芽尖白毫明显”。

何锦能尝试从这株茶树上选育新茶,又根据其叶片有竹叶奇兰特征,制成茶又带有淡淡的兰花香味,便将其取名为——白芽奇兰。

1981年至1985年间,何锦能从这株母树共选育出圃8500株新茶苗,除自己种植一部分外,其余分给乡亲们和茶场种植,使这个新发现的“白芽奇兰”茶一下子得到推广。

03 品质特征

白芽奇兰茶属于乌龙茶类,其外形紧结匀整,色泽翠绿油润,稍间蜜黄。

干嗅时就能闻到幽香,冲泡后兰花香更为突出。其内质香气清高爽悦,品种香突出,似兰香幽长,滋味醇爽,品种香溢。

茶汤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亮。品尝时,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杏黄清澈的汤色令人赏心悦目。

独特的香气和品质让白芽奇兰名声远播,成为平和县游客必备的伴手礼之一。

04 产地环境

白芽奇兰茶盛产于平和县大芹山麓的崎岭、九峰一带。这里山峦起伏,山高雾多,溪流潺潺,土壤肥沃,林竹茂密。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越条件,所产的白芽奇兰茶品质上乘。

尤其是产于大芹山、彭溪岩壑之处的白芽奇兰茶深受消费者青睐。

05 产业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推广以来,白芽奇兰茶产业在平和县迅速发展壮大。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彭溪村几乎家家户户上山种茶,包括已有的老茶园也纷纷改种新的白芽奇兰茶。

平和县政府也顺势利导,进一步加大对白芽奇兰的扶持,加大科技攻关,并上升到产业政策加以保障,白芽奇兰茶迎来发展的春天。

2015年,平和全县种植白芽奇兰茶已达10.8万亩,年产量1万多吨,涉茶产值近20亿元。

2015年公布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中,平和白芽奇兰茶品牌评估价值为21.6亿元,位列价值榜第11位。

06 采摘与制作工艺

白芽奇兰茶的采摘与制作工艺尤为考究。

采摘标准为茶树新梢长到驻芽2叶,最多不宜超过4叶。

一般有10-15%芽达小一中开面既可采,其中春茶以顶叶开展60-70%,夏暑茶顶叶开展50-60%,秋冬茶以顶叶开展50-60%为适合。

在采摘方法上,茶农采用“破心横采法”。有条件的地方用采茶机采摘,可提高产量和鲜叶新鲜度。

天气条件也直接影响白芽奇兰茶的品质。一般以晴天采为好,一天之内午青(上午900400以前采的茶青)最好,晚青次之。

北风晴天采制的茶叶比南风晴天好,因为北风晴天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控制内质变化,芳香物散失少,成茶香高味浓鲜爽。

除了传统的乌龙茶制作工艺,平和县还创新开发了白芽奇兰红茶。

通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红茶制作工艺流程,制成工夫红茶,其成品滋味浓强鲜,汤色叶底红亮。

如今,平和白芽奇兰已与铁观音、武夷岩茶、闽北水仙、永春佛手一起跻身福建五大茶叶名品行列0。产品不仅畅销闽粤等省,更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行走在平和县的茶园间,漫山茶树青翠,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兰花香。这片土地上的十万亩白芽奇兰,不仅是一片绿色的经济产业,更是一张散发着缕缕茶香的文化名片。

本文章为原创、翻译或编译,转载请注明来自奇兰颂